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 正文

养孩子又不是造艺术品,我可千万不能像黄磊这么搞

时间 :2023-03-29 04:04:46   来源 : 哔哩哔哩


(相关资料图)

现在多多的事在网上闹这么凶,不妨猜想一下为什么黄磊只让多多看课外书。

简单嘛,因为我们大家普通人都是看着“课内书”长大的。

在我们成长的前一二十年,大家为了能在“课内”这样的高压力竞争环境里生存下来花光了自己的时间,没有那样每天大段大段的空白时间去学习自己课外感兴趣的东西。

于是从不看课内书的“多多”长成了一个与“课内孩子”完全不一样的样子。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就是还在高中时,一个平凡的由自己掌握的6个小时休息时间的周六下午,我用住校同学的手机刷到过一篇多多的文章,大致就是讲的黄磊夫妇对于多多染发一事的开明态度。没有过多了解,所以那时候我挺羡慕能在初中时期就自己做决定的,“自由”的“多多”,她有一个能完全为她承担社会压力的家庭,能够做那么多我想做却无能为力的事。

也许这就是黄磊打造一个名为“多多”的艺术品的初衷,他也是个普通人,他没有得过任何一个有含金量的奖,但是却总是以“老艺术家”的身份自居,他幻想里的自己是个有点小忧郁的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在现实在名利场里挣扎苟活的普通人。他厌恶作为普通人的平凡与默默无闻,因此作为普通人象征的“课内教育”就被他狠狠的驳斥。通过贬低排挤一切与普通人沾边的东西来使自己变得“不普通”。他的家庭不允许有任何一个与“普通”沾边的东西,而这个名叫“多多”的艺术品就是他向平凡人展现的不能触及的、最完美的、远离普通人的、生活在乌托邦的艺术家的证明。

搞笑的就是正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无法摆脱的桎梏,所以毫不奇怪的把“多多”塑造成了一个有着明显瑕疵的工业残次品。一个没有天赋又不努力的文盲想要通过文学作品让自己流芳百世,本身就是异想天开。因此他打造的“多多”就是义乌按藏品仿制的一件有瑕青花瓷,不仅比不上原品,出窑还是同一批里有瑕的那一个。

但最最不公的,还是没有选择权的“多多”,她没有办法决定自己降生在哪个家庭,只能被迫去承受这一切。结果忍过了摔捏揉打的塑形折磨,最后被高温烧的裂了纹(也许在进窑之前内里就已经裂了)

甚至过的还不如她父亲看不起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只希望多多赶快18岁长大,离开这个家,真正的为自己坚强的生活。

纯纯的就是大晚上无聊的发发牢骚,要是有病句错别字将就着看个乐子,我也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也没看句子对不对,就平时怎么说话怎么来。就是写这自己以后看的,很久之后翻翻自己的记录,看看自己过了一段时间又有哪些不一样了。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