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行业动态 >  > 正文

我国重症医学发展进入“快车道”,从信息化走向智能化

时间 :2023-05-25 02:43:12   来源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突出,重症患者大量增加,重症医学的需求和规模正在迅速扩大。”5月24日,东软集团临床医疗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张春龙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作为重症医学的关键抓手—重症监护室(ICU)是一个医疗信息密集、差错高发的场所。据统计,ICU的医疗监测记录可能涉及多达200多项不同的数据变量,大大超过了人力所能控制的范围。在此背景下,重症医学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日益旺盛。

东软集团临床医疗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张春龙

重症医学发展进入“快车道”,信息化探索成效已经初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国的重症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到2008年重症医学科成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自此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重症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数字化相生相伴的。“2015年至今,我们推出的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已在近300家医院内投入使用,其中包括江苏省人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张春龙说,目前,全国累计接入设备8000多台,覆盖重症床位7000余张,日均监护患者数量约6000名。

张春龙称,根据系统反馈,重症医学信息系统每天处理的数据约为81.7万条。数据显示,应用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可帮助医护大幅节省信息处理的时间。具体来看,病历记录时间缩短58%,医生信息处理时间节省34%。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一系统所能发挥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我们还在摸索更多的可能。”张春龙说。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我国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发展前景广阔

“重症医学的信息化在国际上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东软决定踏入这一领域时,我们就做好了接受挑战的准备。为此,我们组建了高配置研发团队,不仅有技术精英,更是吸纳了相当数量的临床人员,这才有了今天的系统。”张春龙感慨。

据张春龙介绍,ICU内仪器种类多、侵入性操作多、导管数量多、工作强度大,仅凭人力难以面面俱到。这也是中国重症医学信息系统诞生之初最先解决的问题,建立数字化基础设施,实现数据自动采集。

“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进入全面信息系统建设阶段,即从基础数字化到综合信息化发展。”张春龙称,中国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发展主要分为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四个阶段。“而今,我们已经成功走过数字化和系统化的发展阶段,正在从全面信息化建设并向智能化过渡。”

张春龙称,所谓智能化,就是对大数据开展人工智能,进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生成临床知识库 以及个性化治疗方案,开展远程医疗,促进临床诊断治疗的发展。再接下来就是从智能化到智慧化,即结合医疗设备与器械以及精准医疗数据库、全球资源库等,能够使治疗更加智慧化,全面提升重症诊疗水平。

在张春龙看来,中国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就好比是医生的“诊断驾驶舱”,从前需要手动记录、调试的地方而今正在一点一点被自动化取代,而作为医生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加精准的临床判断。此外,随着智慧化时代的到来,临床科研、科学研发都将迈入更高级别的发展之路。

责编:刘玫妍
主编:田茹
校对:朱晓娜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X 关闭